星期二在台中開會,開會的主要重點是「永續」。
開完會後就馬不停蹄的回到家中,匆匆吃過晚飯,便走到中清路上朝馬的車站坐車。
車上,竟然給我播放起「明天過後」,然後我就完全沒得睡了。
明天過後的內容,大致上就是天然災害的加強放大版。
一邊看著片子,一邊忍不住想起人們的無感。
下午參加永續會時,聽到許多「專家學者」跟「非政府部門」的意見。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好,我想....真的應該哭才是。
開會之前,本來應該是公司同事要去參加,並且做些相關的會議記錄,但是由於場次多且舉辦場所分散,所以他把工作分出來請大家幫忙。因為要交代一些注意事項,所以把其他也要參加座談會的人也集合起來,發現大家還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事情、要開三小會耶。
聽完大致的流程及注意事項後,該同事與另外一個同事在會議桌旁閒聊,用一種輕蔑的語氣,說這個座談會是之前NGO團體抗議每次參與相關會議的政府部門層級都太低,所以才會請永續會的委員參與這次會議。但是,這次的會議派出的政府部門,層級還是很低啊~哈!反正就是拿來安撫那些NGO團體的啦!那些NGO團體就是很愛吵。
有時候,看著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絕望,並且消極以待,你會覺得自己應該好好鼓勵那個人。
但是,看著一個身在政府部門裡面的工作者,確信政府部門正在「安撫」民眾,並且帶著輕蔑與不耐的心態,我覺得悲哀又憤怒,而且很想從頭給他巴下去。
參與所謂國土規劃越多,就越容易發現整個政府體系顛三倒四,而且莫名的朝著不知所謂的方向前進。
在討論永續時,曾經提到指標的事情,用來評估環境的狀態。
有個傢伙說:如果無法貨幣化,可以量化;如果無法量化,可以質化。
我偷偷跟隔壁的可愛同事說:如果不能質化,還可以說鬼話。
如果看不出一根草市場價格,又怎麼能忽略他的價值?!
回到車上的盜版電影。
我對片中畫面最深刻的一幕,是很微妙的過場。
片中的古代氣象學教授從某個位在印度的會議場中走出來,在風雪中被另外一個氣象學家攔住。
那個風雪的場景真是寂靜又震撼,比起後來片中在日本下起棒球大小的冰刨還要讓我感覺恐慌。冰刨掉下來,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危險性,都看得出來環境氣候的不穩定,但是印度下雪的場景,就跟倫敦、紐約下雪一樣,片中的居民還是按照「平常的生活」在進行著,又或者,下雪也慢慢的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。
而我們是不是也慢慢的把氣候的各種改變,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。
是不是會慢慢的把溪河中滾滾的泥漿石塊視為自然?
把綿延的暴雨跟夏日的高溫視為必然?
把HIV+、SARS、禽流感、狂牛病、腸病毒、口蹄疫全都放在口袋裡?
對地球的生態而言,人類真的是癌細胞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jellico 2006/03/19/10:55:02 No.150
「有個傢伙說:如果無法貨幣化,可以量化;如果無法量化,可以質化。」
這傢伙腦袋怎麼長的,應該要整個反過來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