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

今天去了日日春,因為官姐的死亡。
有些事情在腦子裡迴繞不去,逼迫我必須跟自己討論一下。

有些事情,我沒有告訴過任何人,當然不是跟地下錢莊借了錢,而是身為一個所謂債權人這種事情。
或許是因為沒被錢逼迫過,或許是因為我生在一個好家庭,或許是因為我上輩子有燒香,不論是什麼,我對於金錢很沒有「實感」。也因為這樣,陸陸續續的,有一些應該已經是呆帳的債務。

事情開始在幾年前,我曾經深度的涉入了網路世界,並且與透過網路認識的朋友們發生的財務上關係。

當然不是一開始就發生,也不是全部的他們:P
是我慢慢認識他們,並且看見他們在生活裡掙扎之後,便無可自拔的陷入了漩渦裡。

並非所有人都有財務上的困難,但是那種底層生活實在太困難向上流動。
最先讓我有這種感受的,是個年輕女孩,當時正在唸書,而後因故中輟。她先是幫忙母親工作,而後休學留在家裡幫忙家業,也沒再聽過她關於復學的事情。她的家庭,基於經濟與實際的考量,並未把學業作為人生重要的歷程,可以想見,除非她有獨排眾議的覺醒,否則她的人生,極有可能會在家裡的店中度過,或者踏入婚姻作為另外一種維生方式。

然後有個年輕男孩,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故事有幾分真實性,但我決定相信。有幫派經歷,因為家中變故,而後中輟。他有很多故事的這樣或那樣發展,究竟如何,我不清楚,但是可以感受到,無論如何他的人生中有太多狗屁倒灶的事情,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太多了。

還有一個女孩,在學校中也曾經有幫派經歷,為了在形式上脫離那個關係,付出了代價。再有一個女孩,還在幫派中打滾,正在為了那個經歷承受身體或心裡的重擔。

聽起來,應該是個教育的故事。但追根究底,其實是他們的原生家庭在底層社會掙扎向上而沒有成功的事實。
身為認識他們的局外人,身為一個有資源的人,不免會有種怎麼可以不幫他們一把的情緒。

前些年,卡債的問題還沒坐大到這種地步,協商機制也還沒爆掉,但是已經開始有媒體提現金卡利率與運用的問題。當時我問了我老爸,如果他去跟銀行借錢,他可以借到多低的利率,當時的答案大約是2-3%,但現金卡需要18-20%。那時,該節目的某個來賓,談到什麼樣的人會需要現金卡借款,他舉了些例子:開計程車、打零工、學生...,也就是無法提供薪資證明的人們,但通常這群人也是最容易需要短期、小額借款,同時,也因為無法提供薪資證明,表示他們還款能力對銀行來說是風險高者。所以,金融機構保障自己的結果,便建構出一種窮人無法翻身的機制。
有錢人借錢利息低,沒錢人利息高。

唉~寫不清楚啦~覺得自己離題又說教。~"~a


單純談談「債務人」的心理歷程。
剛開始三千、五千的把錢借給人,真的「相信」只是一種短期的財務關係。有趣的是,我同時也清楚認知到,其實要收到還款,是很有不確定性的。但基於相信,基於怎麼能夠不幫忙的一種「罪惡感」,還是把錢借了出去。

那種相信,隨著時間過去,慢慢的產生懷疑,有種不耐。後來每當有他的訊息傳來,我甚至會想逃(哈)。
這種時候,我會在心裡嘲笑自己,「拜託,該逃的是他吧~」
或許是因為太想要相信所謂的信賴,也許是不能承認自己是個絕情的人,很難拒絕他的請求。這種擔心受怕「債主」會找上門來的心情,持續了一段時間,發展到自己覺得「不行,這樣我怎麼相信任何其他人」的程度,開始自問為何要跟自己過不去?

到底是借錢給他?還是還錢給我?

甚至我會自問,為何不能當作是把錢「給」他?
有借款,因此有還款,才會有衝突矛盾。如果給呢?
不行,借還款感覺上還是個平行關係,但是給...,就是垂直關係了。而我何德何能?想到這,又打結。
日子就在這樣想、那樣想,一直無法為自己想個說法讓自己釋懷中度過。
完全就是一種精神分裂狀。

情緒上的衝突矛盾隨時間慢慢降低強度。(哈,時間治癒一切)
我決定不再為債煩惱,但仍舊無法說出道理來。

不管那是不是一種自大,真心覺得,不論未來是否有能力借錢給任何人,或者債務關係是不是會有清楚明白的一天,都不想失去這些朋友。
如果因為金錢上關係的破敗,而讓情感關係都無法存在,這豈不是太悲哀?
我能給的物質幫助有限,但我能力所及的狀況下,提供情感支持如果能夠讓別人在糟糕透頂的生活中有一絲喘息空間,那就該更珍惜這個可能。

是這樣的吧?
對於這種說詞,我還是很ㄘㄨㄚˋ。(嘆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