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

看醫生

跟C一起去看醫生了~
是的。真的那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「醫生」。



------偽裝成正經內容的文章分隔線------
醫生,不醫死。

在進入電影院之前,其實我只是大略的掃瞄了一下簡介。我以為故事大綱是,那治療腫瘤醫生的孩子因為腫瘤死去。(歐...當然完全不是這樣子的。)

整部電影很勇敢的用了全程黑白作為表現,並且刻意的冷調處理。
冷到星期一晚上9點的場子裡只有15人不到,冷到我旁邊的老兄看到酣酣睡去,還打呼了。(淚)

不談片子,只談事件本身。
當時我在電影院裡,才確實知道原來醫生兒子是這樣死去,情境本身確實震動到我。年輕生命逝去總是留下旁人的無限想像,彷彿還有太多未來可以發生,當年輕生命選擇接近死亡時,就更加令人費解了,人們總是因此議論紛紛。
想像一下,一個23歲的人,搭乘小型飛機,從上面跳下來,死了。
想像一下,一個17歲的人,開車從山路上墜落山谷,死了。
想下一下,一個13歲的人,在衣櫃裡用童軍繩吊住自己,死了。

第一個人,職業,極限運動跳傘人員。
忽然好像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似乎事情就變得比較應該了。
第二個人,單純喜好開快車。
似乎也比較容易明白了。
第三個人,似乎非得因為什麼原因死去不可,不然似乎很難理解。
但到底有什麼不同嗎?

再想像一下,一個45歲的人,連續一個月上班上到半夜1點,和同事吃宵夜,沒有時間運動,坐在辦公室電腦桌前血管爆掉,死了。
這不是找死嗎?但有任何人會責難他嗎?會覺得他做錯嗎?

冷血的說,就是死得其所。
什麼樣的生活方式,自然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。
況且,人總是要死去,不管是什麼原因,總是會死去的。
怎麼死,也就不需要在意了。

關於死亡,總是有很多附會想像。
經常觀看切腹情節,繪畫時有許多上吊圖像,作業做出自己的喪禮,說出自己的埋喪地點,隨之而死亡的動物植物,臥房門口的公告。
這是宣告死亡的跡象嗎?

唯一我認為是有關死亡的,其實應該是那個父親偶然發現的勒痕。
同時,我也相信這是他的實驗成果。一次成功的實驗。
只不過最後失敗了而已。

曾經聽過個笑話。
某個同事與他嗜好跳傘的同事討論跳傘的危險性。
那嗜好跳傘的同事,不久前才因此受傷,並且仍然打著石膏。但他堅稱跳傘是安全活動。
「我不是跳傘弄傷的,我只不過是著陸時才弄傷了腳。」

當我知道他死亡的原因時,我忍不住的想起了這個笑話。


沒有留言: